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赵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医案分享
医案分享

重剂扶阳平喘案

发布日期:2024-01-20   阅读量:115

患儿谢某某,男,2岁

主诉:发热、咳嗽3天

既往史:反复喘息、肺炎1年病史

刻下症:发热,T:38.5℃,咳嗽,流清涕,喉间有痰,纳一般,二便可,舌质稍红,苔薄白。

诊断:外感发热

辨证: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治法:疏风清热,止咳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6g杏仁10g石膏30g芦根15g鱼腥草15g     炙枇杷叶10g葶苈子10g炙紫菀12g炙款冬花12g炒僵蚕10g蝉蜕6g         橘红6g橘络6g甘草6g,2剂,服3天,水煎服。

二诊:服药一付,热渐退,咳减,继与上药口服,咳嗽未见减轻,2天后出现喘息,遂来就诊。刻下症:喘息,不用听诊器即可听到,咳嗽,三凹征阳性,喉间痰鸣,纳减,大便可,舌质稍红,苔白,水滑。

诊断:喘证

辨证:元阳亏虚,肾不纳气

治法:温补心肾,降气平喘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制附子6g(先煎)炙麻黄6g红参6g太子参10g五味子6g杏仁10g阳起石10g葫芦巴6g紫苏子10g赤芍10g芦根10g鱼腥草15g炒莱菔子10g桃仁10g葶苈子10g紫菀12g款冬花10g橘络6g地龙10g煅赭石30g甘草6g砂仁10g,3剂,嘱少量频服

考虑患者喘息较重,嘱其少量频服,以药试病,无效时立即住院治疗,恐其病有它变,半小时后询问孩子症状,孰不知,母亲见孩病重,求愈心切,竟将一付药顿服,余亦觉心有余悸,遂将利害关系告知家属,如有变化紧急住院,必要时抢救,其母亦自责而不知所措,令其有任何变化及时联系,约二十分钟后患儿呕吐一次,所饮药物夹杂大量痰液,又过十余分,又呕吐一次,精神较前好转,喘息明显减轻,嘱其继续密切观察,2小时候患儿喘息基本平复,精神恢复正常,继与上药两付口服,随访服药后症状消失。

按语:患儿自幼体弱多病,屡进寒凉之剂,攻伐阳气,其体亦虚;体虚之儿,外受风邪,卫阳郁遏,故见咳嗽、清涕;热者寒之,以清热药治疗发热,乃正治之法,故服药后症减十有八九,然该患儿禀赋不足、久病伤阳,以致自身阳气储备不足,标热已减,继用寒凉则伤及下焦真阳,阳虚不纳,故而暴喘。该病由外邪所引发,然其本素体阳虚,受寒之后,正气鼓动无力,而至发热,徒清其表热,则易伤正气,阳虚不纳,上越于上,故见喘息,临证治疗素体虚寒患儿,解表同时应辅以温阳,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之目的,亦或急则治其标,先清其热,中病即止。患儿家长见其喘息较重,遂将两日之药,于一次顿服,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中医不传之谜在于量,辨证精准即可放手用之。为用药安全起见,可采用少量频服之法,以药测证。患儿服药不久吐出大量痰液,大便稀溏,但患儿精神较前好转,此为正气鼓动抗邪之佳象,医者见此切不可手忙脚乱,应从容应对;用药后症状反复可能是排邪反应,医者不可不察。儿科病情变化急快,药不可过多,及时调整,峻药应中病即止;宁波名医范文甫先生以擅长使用猛药峻剂著称,曾经说过:“医之运用古方,如将之使用重兵,用药得当其效立见。”对于素体虚弱患儿,寒凉药并不是素体阳虚病人之禁忌,经仔细辨证,如有热象即可用清热药,因而对其不可有成见,当用则用,但一定要中病即止,中病并不是指症状完全消失,症状消失十有八九即可减寒凉之药量或以调养之法治之。因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体质特点,病情变化尤为迅速,药一日一调肯定会收到更好的疗效,由于门诊病人多难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