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张怀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著作
学术著作

张怀亮教授治疗眩晕病的几张方子(系列二:从气血不足论治眩晕)

发布日期:2021-07-03   阅读量:3605

一、归脾汤

归脾汤见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于治疗正虚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等,到了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本方有所发挥,它既载明了原方所治诸证,又增补了脾不统血而妄行吐血、下血两论,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在原方中增补了当归、远志从此一直沿用至今。

归脾汤的药物组成:人参、白术、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炙甘草

心主血脉,脾主运化统血,主四肢肌肉“脾为后天之本”能运化水谷之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全身肌肉及四肢活力都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濡养,脾气充足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充盈人体健壮,气是生血之动力,血是化气之物质基础,心血依靠脾气运输水谷精微而化生又要靠脾气的统摄,使血不致外溢脉外。而脾脏的功能又赖于心血的滋养。所以血液在心脾统领下正常运行。若脾气亏损,健运失常,则不能充分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豢养于心。或脾不统血而失血,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因而导致心血不足,所以可出现心脾两虚的症状如心悸、神怔,眩晕、失眠、多梦、健忘、面色姜黄、食谷不振、倦怠乏力等,而归脾汤的药物组成则正是为心脾而用,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之温补脾益气,以枣红、远志、茯神宁心安神,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用木香行气舒脾,以使补气血、消补而不滞?以流通更能助其方补益之功。本方虽是心脾同治,但重点在活脾因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补脾可以养心,且脾气得补,则血行得到统摄,方能引血归脾,其方著“归脾汤”寓意可知,心脾健气血才充足,运行才正常,清阳之气及气血才能上升于脑窍,脑窍则得以滋养眩晕自除。

二、圣愈汤

圣愈汤在古医籍中存在同名异方,其方药组成功效及主治有所不同,以圣愈汤为名最早见于李东垣的《兰室秘藏》方药组成为:生地、熟地、川穹、当归、人参、黄芪。其次是朱丹溪著《脉因证治》。朱丹溪将前方生地易为白芍亦名圣愈汤。主治出血过多,一切失血过多,脉舌气弱,烦热作渴,睡卧不宁,后来在《医宗金鉴》中在朱丹溪后方基础上,加入柴胡(即四物汤加柴胡、人参组成)主治溃疡后血虚内热,心烦气少者,流传至今,后代医家以朱丹溪之圣愈汤为主,张老师治疗眩晕也是以此方为基础方,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所云:“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所化也。四物汤养血而活血兼顾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行结合,在补血的同时兼有固血之功,为补血调血的基础方剂。”《蒲辅周医疗经验》讲四物汤多为阴柔之品,缺乏滋养之性,是血虚导致气虚。因此补血之剂多配补气之药,即可补气以温养生血,又能补益气血虚之亏损。柯韵伯亦说:“取参芪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证,盖阴阳互为基础,阴虚则阳无以所附,所以烦热燥渴,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然阴血无骤补之法。计在培阴以藏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论也。故曰阳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六味皆醇厚平和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圣愈汤此乃阴阳互根之剂,以补血为主加以补气主剂,血充气也足,气血充足,五脏六腑皆有所养,脑窍得以滋养,眩晕则愈。

三、八珍汤

关于八珍汤方源各版教材均谓出自《正体类要》,考《正体类要》为明代薛己所著,成书于1529年。而早在元代沙图穆苏的《瑞竹堂经验方》中已有记载,本书成于1326年,虽方名与现名稍异,但药物组成与今完全相同且明确指出有“滋养气血”之功。薛己转载方时更为八珍汤并在多部著作中引用包括《外科发挥》1528年,由此可见八珍汤之方最早见于《瑞竹堂经验方》而八珍汤之名见于《外科发挥》。本方乃四君子和四物汤的合方而成。四君子汤为补气诸方之首。四物汤乃补血诸方之冠,合二为一兼具二者之长,乃是气血双补之最佳组合,故以八珍汤名之。本方益气养血并重。故本方主治气血两虚的眩晕,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乏力,心悸,失眠。主治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为使用要点。心悸失眠者加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胃弱纳差加砂仁等。

综上所述,在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眩晕时用以上三方其区别应为归脾汤偏于心脾两虚主治心脾两虚。圣愈汤则血虚偏重用药阴阳互根,八珍汤则为气血双补、心脾两虚不重而气血双虚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