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红
符晓红,硕士研究生学历,颅脑外、眼科护理总带教,河南省护理学会人文护理专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传承与创新发展共同体委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获得我院“最满意的护士”、“文明职工”、“先进个人”和“优秀科研护士”等荣誉;承担厅局级、院级科研课题4项,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学术论文3篇。

护理是一条漫长的路,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2009年她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伊始,她就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仅要努力成为一名照护者、协调者,更要成为一名教育者、研究者。
她坚信责任胜于能力。她严格要求自己、练就扎实基本功,熟练应用专业知识为急危重症患者解决护理问题;强化责任意识、完善临床思维,将经验护理与循证基础的护理干预相结合,在日常点滴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她坚信教育与临床相得益彰。她顺利通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参加临床护理教学竞赛及课件大赛,提升临床教学能力;她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的带教理念,探索“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她探讨角色扮演、CBL教学等创新带教方法,提升临床护生的满意度与职业认同感。通过适宜的临床护理路径、和她深入浅出的健康教育的讲解,有效防止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脚踏实地 提升学历促科研
她认为自己的学历、思维、能力与工作要求存在差距,更认识到科研是自己的短板,也是她护理能力提升的瓶颈;只有不断学习和改变自我,方能行稳致远。
她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默默向前。2015年报考郑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在做临床护理及带教工作的基础上,她利用业余时间看书,仔细研题,认真做笔记,查阅文献。久而久之,坚持学习就变成她的一种习惯。

在进行苄星青霉素注射时,她发现药液粘稠性大,注射时候较大的阻力,增加了疼痛和不适感,她思考:能否改进一种注射器,既便于注射又能减轻疼痛等不适感?最终成功申请了“一种苄星青霉素的专用注射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
在学历提升及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她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通过文献查阅获取护理信息,积极参与科研课题。从立题到理论依据、从研究内容到结果,从质性到量性、从问卷研制到方案构建,从数据整理到分析结论等,在思维、技术及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她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科研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心中有爱 疫情面前勇担当
7月28日中午,她闻令而动,参加第二批支援新乡医疗工作队。从接到紧急通知到整装出发,仅仅一个小时,没来得及告别家人、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两个可爱的宝贝,匆匆与同事告别,便踏上了抗洪救灾的的征程。

8月3日,她和队友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回家。“回家”是为了下一次勇敢的奔赴,她迅速加入守护郑州的疫情防控战斗中。从黄昏到黎明,从黑夜到白天,她先后参加了郑州市四次核酸采样工作。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灾难面前显担当,她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的出去的坚毅和果断。

仰望星空,创新是护理的未来;
脚踏实地,研究是护理的基础。
面对中医护理发展的大好时机,她不断拓宽视野与领域,勇于发现工作中的不足,突破思维局限、大胆创新尝试。同时,面对中医发展“新契机”,她更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自己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她将继续脚踏实地,与医院一起、与科室一起、与团队一起,通过硬实力与软技能的进步,提升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通过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提升,紧跟时代步伐,做好中医护理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