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不升,温阳升提案
发布日期:2023-02-13 阅读量:1044
患者杜某某,女,5岁,2017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半月,加重3天
现病史:患儿半月前出现呕吐,腹泻,予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出现咳嗽,无流涕,有痰,无发热、喘息等,家长未予特殊治疗;3天前患者咳嗽加重,无流涕,痰少,无喘息,自行服清热化痰药,咳嗽逐日加重,遂来就诊。
刻下症:咳嗽,夜间咳频,白天基本正常,以凌晨及2-3时咳嗽尤重,呈阵发性,时伴干呕,无喘息,纳减,脾气急躁,二便可,舌质淡红,苔白。
诊断:咳嗽
辨证:肝失条达,气机上逆
治疗:疏肝柔肝,降逆止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姜半夏6g、白芍20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炒僵蚕10g、蝉蜕6g、紫苏子10g、茯苓10g、白术15g、细辛3g、干姜3g、五味子6g、 炙百部10g、煅赭石30g、炒麦芽10g、炒莱菔子12g、木蝴蝶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为引,2剂,服3天。
2017年11月18日二诊:服上药患者咳嗽未见减轻,亦未见明显加重,仍夜间阵发性、刺激性咳,时咳吐少量稀痰,鼻塞,无流涕,纳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白。
诊断:咳嗽病
辨证:阳气羸弱,虚阳上浮
治法:温阳益气,降气止咳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生黄芪6g、淡附片6g(先煎)、细辛3g、桂枝6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地龙10g、茯苓15g、煅赭石30g、炒僵蚕10g、蝉蜕6g、白芍10g、甘草6g、赤芍10g、红花6g、炒麦芽10g、炒莱菔子12g、乌梅6g、炙百部10g、矮地茶10g、芦根10g、黄柏6g、鳖甲6g、砂仁6g、生地10g、生姜3片、大枣3枚为引,2剂,服3天,服上药后患者咳嗽次数频率较前均明显减轻,后予上方加减,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患儿平素体质虚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复因药物伤及脾阳,以致土虚不能生金,而出现咳嗽,脾虚痰湿不运,而见痰多,痰郁日久,痰液粘稠,此为脾胃虚弱之内伤咳嗽,医者见有粘痰,投清肺化痰之剂,痰虽可化,脾虚难解,此舍本逐末之法也。服药后症状仍缠绵不愈,然清热之法终与阳虚相悖,初期化痰治标,其症状不显,久而久之,终致爆发。《素问·咳论》云:“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初诊时患儿以阵发性咳嗽为主要表现,咳甚伴呕吐,夜间明显,肝为刚脏,将军之官,性暴急,阵发性咳嗽正应肝之刚强之性,咳甚伴呕吐,为肝气犯脾之表现,清·沈金鳌在《幼科释谜》中大有启悟曰:“有一症,咳嗽至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此名风痰壅盛,肝木克脾土。”患者十一点及凌晨两点咳嗽剧烈,皆为肝胆主时,加之患儿脾气急躁,皆为一派肝经之表现,患者舌质淡,佐以细辛、干姜等,临床用此方多能应手获效,然患者服后仍未见明显减轻,复诊时患者家长告之,据以往经验,患儿咳嗽发作后,三五天每必转成肺炎,此次服药3天未见继续加重,已是幸事,思之再三,最终决定改变思路。患儿白天基本不咳,唯独夜间咳嗽,昼夜对于人体而言,无非阳气的多寡不同,若阳气虚极不得上达,亦可咳嗽,遂立扶阳一法,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或问患儿咳嗽欲脱,本为气机上逆之证,为何使用升提益气之黄芪,岂不有悖于病机,孰不知,肺主宣降,二者协调,则病不作,况古人早有降之不降,则升之等明训,如《灵枢·杂病》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则是用升提法治疗呃逆。患儿反复服用寒凉,稚嫩之阳,复因攻伐,升发无力,故佐少量黄芪升提,有利于阳气的上达,取同气相求之意,服药后此症状基本消失,故可推之此病机为:阳气虚,虚阳挟气以上逆之故。
上一篇:先通后温,邪祛阳通案
下一篇:赵坤教授治疗小儿喘证经验撷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