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赵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喘证治验

发布日期:2024-01-30   信息来源:赵坤疑难危重病症验案集   阅读量:749

(一)、喘证的病因病机

1.气机的运行失常是导致喘证的根本因素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指出喘的本质为气机的运行失常及与肺脏的密切关系;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及呼吸之气,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呼吸均匀,则不作喘。然喘亦不止于肺,兼及五脏,五脏致病,凡气的生成不足,或升降不调,或出入不利等均可致喘。如肝气郁结,反克于金,则肺气郁闭上逆而喘,相当于西医的心因性喘。如张锡纯曾提出:“然欲究喘之病因,当先明呼吸之枢机何脏司之”,“喉为气管,内通于肺,人之所共知也,而吸气之入,实不仅入肺,并能入心,入肝,入冲任,以及于肾”。

2.痰饮瘀浊是导致喘证的主要因素

津液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脏腑经络起着滋润濡养作用,若脏腑亏虚,津液不能随气血流布周身则聚而形成痰、饮、水、湿、瘀,阻滞气机,气机上逆而为喘。肺为储痰之器,痰饮生成最易停滞于肺,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初则为咳,痰堵较甚则出现喘促;有形之邪阻滞气机,影响气血交换及输布,病理产物由脏腑运化失常产生,反过来又会阻滞脏腑气机,影响脏腑功能的发挥。

3.外感及饮食是儿科喘证的重要诱因

小儿脏腑娇嫩,皮毛薄弱,易于感邪,感受外邪为其喘证发生的重要因素。《症因脉治喘证论》:“外冒风寒,皮毛受邪,郁于肌表,则身热而喘……壅于肺家,则咳嗽而喘。”肺为娇脏,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外邪侵袭机体,肺之宣肃失常,气机上逆而为喘。《素问六节藏象诊》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小儿脏腑薄弱,脾常虚,饮食不节则可导致痰湿的化生;《医方论消导之剂》有云:“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壅阻于肺,肺气壅滞上逆,从而发为喘证。

(二)、疾病的辨证及方剂分析

1.疾病的辨证

本病以调整脏腑气机,复肺之宣降为治疗关键,临证初期祛痰降气为先,中期攻补兼施、佐以健脾,后期补肾纳气为主,温补心阳,临证多能应手获效。

1.1辨痰饮

痰为体内津液代谢失常所生,总不离肺、脾、肾三脏,盖痰之标在肺,其本在脾,其根在肾。痰有内痰、外痰之分,内痰多责之脾肾,外痰多责之肺;治内痰者,须健脾益肾为本,脾肾健则生痰无由,治外痰者,须以温化、通利为法,痰邪去则宣肃之令行,喘不复作。根据痰饮的性状可分:新痰、宿痰、老痰、顽痰,针对痰邪不同特点,分别采用化痰、涤痰、豁痰、坠痰等不同治法,痰亦有轻重之分,如热痰之证,轻者,枇杷叶、竹沥主之,重者浙贝母,阴伤者川贝母,浓痰者海蛤粉,脓痰者海浮石,重者破瘀之品予冬瓜仁、桃仁祛腐已生新。

1.2辨气血

《灵枢·本脏》云: “肺高则上气兼息咳”,指出喘证乃肺气上逆所得,故治疗中尤以调气机为重。一身之气由肺所主,根在于肾,肾主纳气,喘之初发,肺气不降,以降气为先,久之耗气,肺气无根,气机上浮而喘促;古人云:善治喘者,必以调气为先,使气复归于常则痰可消、喘可平,临证用药采用“背反偕同”理论,运用调气药须升降协同,纯用降药,恐有反激之害。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气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为用,临证强调气血同治,气血调则痰邪可去,邪不复生,其喘自平。临证多用赤芍、红花、川芎,尤其红花一药,质轻而入上焦,为行肺血之要药;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及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调节呼吸道菌群、抗感染、抗缺血缺氧、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

1.3辨病程

中医认为病久及肾,喘证初期在肺,久则及肾,《类证治裁·喘证》云: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喘之初期,病多在表,治以驱邪为主;病之渐进,多耗伤人体正气,当以扶正为先;补肺亦有轻重缓急之分,轻者,南北沙参,重者党参、人参、红参等品,据情而用;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一旦感触阴寒之邪,真阳鼓动,趋表抗邪,症见发热,此时若以苦寒之品直折其热势,邪气虽退,里阳亦伤,无论误汗抑或误清,皆伤人之阳气,初则脾胃,久则心肾;对久病咳喘之证,治肺之时,强心固然重要,但须降肺气,升肾中阳气,收下降之肺气,补肾中之元阳,即治疗之时要降气、收气、补气、升气并用。病之早期, 阳未衰,肺水已成之时,以葶苈子利肺之水邪以防肺病及心,久治迁延不效,必以附子大补命门之火,使真阳生,心阳得助,则阴邪可去。治疗时应注意补阳、强心、降气、纳气并用。

(三)、经验方及方义分析

温肺化痰饮(本方治疗久喘、虚喘效佳):制附子、蜜麻黄、细辛、红花、阳起石、煅代赭石、紫苏子、白芍、赤芍、芦根、鱼腥草、炒莱菔子、桃仁、葶苈子、紫菀、款冬花、橘络、橘红、炒僵蚕、蝉蜕、五味子、地龙、炙甘草。

方义分析:

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附子补肾阳以资气之化源,细辛搜剔寒结以复气之通路,麻黄开皮毛以促气之敷布,三药合用使气贯通周身,补散兼施,行而不滞;桃仁、芦根、鱼腥草、葶苈子取千金苇茎汤之义,破瘀逐痰,四药祛痰同时又可通利二便,给邪气以出路;赤芍、红花二药活血以助行气,调节气血运行;紫菀、款冬花、苏子、莱菔子四药降气化痰以平喘;橘络、橘红、炒僵蚕、蝉蜕、地龙,久病入络,五药同用通络以化痰,且炒僵蚕、蝉蜕、地龙又可解痉以平喘;白芍、甘草二药有芍药甘草汤之义,一方面可佐治麻黄、细辛等药的温燥之性,与五味子合用又可收敛肺气以防耗伤;代赭石、阳起石,二药同为矿物药,可重镇降逆平喘,代赭石色红入心,有生血之效;阳起石能激发肾中之阳气,有兴阳之效。

附方一(平喘1号,新发之喘、无热痰多效佳)麻黄、桂枝、干姜、白芍、甘草、细辛、法半夏、五味子、芦根、葶苈子、煅赭石、鱼腥草、蜜紫菀、蜜款冬花、地龙、赤芍、红花、炒僵蚕、蝉蜕

病机分析:本方以小青龙汤加减,病机为风寒闭肺,兼有里饮;适用于素体脾虚之患儿,痰湿内生兼感外寒;方以麻桂等以散表寒,以干姜、细辛等以温化里饮,此皆为仲景紧扣病机、治本之法;该方特点是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芦根、鱼腥草、葶苈子等不仅可清肺之郁热,亦可化痰利尿引邪从小便而出;地龙、炒僵蚕、蝉蜕通过解痉扩管;赤芍、红花活血以改善通气血流比值进而缓解机体缺氧;代赭石色红而入心,质重而降逆,不仅可以降逆平喘,同时可以生血增加血液载氧量;

附方二(平喘2号,新发之喘、发热痰多效佳)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炒桃仁、薏苡仁、芦根、鱼腥草、葶苈子、蜜紫菀、蜜款冬花、炒僵蚕、蝉蜕、炒莱菔子、瓜蒌

病机分析:本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减,病机为邪热壅肺,气机上逆;适用于阳性体质儿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气机上逆;方用麻黄以宣透表邪,石膏以清内热;邪热郁于肺,在里之饮邪则易化热,蒸腾津液,炼液为痰,故以炒桃仁、薏苡仁、芦根、鱼腥草等加强清热化痰力度,邪去而脏自安,则气机常,咳喘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