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段海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科普园地
科普园地

调理脾胃治脑病

发布日期:2021-09-20   阅读量:1674

1 学术思想渊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在《内径》、《伤寒论》、《脾胃论》等著作中均有详细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说明脾胃是维持脏腑功能的重要因素。《伤寒论》在用药中也注意“时时顾护胃气”,说明脾胃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内伤脾胃,百病有生,……善治者,唯在调理脾胃。”说明脾胃与脏腑病变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必须注重调理脾胃。李振华教授通过七十年的临床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脾胃学说,认为脾胃病日久,气血不足,元气亏损,可涉及更多脏器,即所谓脾通四脏,这是脾胃学说在脑病中应用的直接理论依据。

2 脑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基础

2.1 脾胃与脑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灵枢·动输》说:“胃气上注于肺,……入络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化生的气血可用来充养脑髓。《脾胃论·省言箴》曰:“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也说明了气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本草纲目》云:“脑为元神之府”,说明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时掌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感觉运动等活动,也可调节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2.2 脾胃与脑在病理演变上的联系:如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脑髓失充,神明失养,可发为眩晕、失眠、健忘、痴呆等;脾虚水液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郁日久可化火夹瘀,形成痰火、痰瘀,痰随气逆,上阻脑窍;或胃热腑实,肝风,肝火上逆可发为中风、癫痫、癫狂等;“胃不和则卧不安”,可见胃气失和也可导致不寐。若脑之神机失用,可影响脾胃系统的功能。如“忧愁思虑伤心脾”,七情内伤均可伤及脾胃。黄元御《四圣心源》谓“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强调了调理脾胃中气的重要。

2.3  脾胃与脑在现代医学上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血浆脑肠肽CCK-8广泛分布于脑和胃肠道,并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与中风始发态中医症候有密切关系。近年也不断有脑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性的报道,这也从现代医学层面为脾胃和脑的联系提供了证据。王氏[3]等认为,“五脏藏神,脾胃是枢轴,是关键”。脾胃与神经--内分泌,心理疾病均有密切联系。

3 临床运用    

中医脑病的病种广泛,如头痛、眩晕、中风、不寐、痿证、癫痫等。①头痛、眩晕:“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疼痛的病机不外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而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阐述有“无虚不作眩”,“无痰则不作眩”,说明眩晕的病机也不外虚实两端。脾气虚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湿、痰、瘀等,这些病理产物阻滞于头窍,或胃热循经上扰清窍均可发为头痛、眩晕。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养也可致头痛、眩晕。治疗强调“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运用温中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疏肝养血,和胃降逆等治法。《医学正传·眩运》曰:“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头痛,眩晕又为中风先兆症之一,多需从调肝健脾论治,运用脾胃思想治疗头痛,眩晕病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治疗本病,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截断疾病的发展趋势,达到预防中风的目的。②中风:中风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在病理因素上主要为风、火、痰、瘀、虚、气。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气血阴阳,消除病理因素,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病机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曰“中风者,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因此,在治疗上也应注意运用健脾益气,健脾化痰,理气和胃,通腑泻热等法恢复脾胃的正常输转功能,促进疾病的愈合。

脾胃在生理、病理和现代医学角度均与脑存在密切关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深刻的领会了“调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擅长从调理脾胃,调和肝脾气血阴阳论治内科疾病、脑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