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段海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科普园地
科普园地

从脾胃论治眩晕

发布日期:2021-09-20   阅读量:2150

1.从脾胃入手谈眩晕的病因病机

1.1 虚证 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养,可发为眩晕;②眩指眼花,晕指头晕,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气血不足,肝血不充,目失所养可发为眩晕;③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通脑,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肾中精气有赖后天水谷之气的充养,脾胃功能失常,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肾精失养,脑髓失充,亦可发为眩晕;④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清气不升也可发为眩晕。可见,虚证眩晕中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或气机失调,清气不升为主要因素。

1.2 实证 ①脾主运化,脾虚水液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湿郁久可化热,化火夹瘀,形成湿热、痰火、痰瘀,脑为“清阳之腑”,这些病理产物随肝气上逆阻滞于脑窍可发为眩晕;②肝风,肝火上扰也可发为眩晕;③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浊气不降,上干于脑窍可发为眩晕。可见,实证眩晕以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痰、瘀病理产物产生为病理基础,肝失调达,湿、痰、瘀病理产物随肝气上逆,浊气不降为病机关键。

1.3 虚实夹杂

眩晕虽以虚证居多,但病变过程中常虚实夹杂。如血虚生风,阴虚阳亢,土壅木郁或木旺乘土所致的眩晕。也可见脾虚生痰,痰随风阳上扰而致的本虚标实之证。

2. 辨证论治

黄元御《四圣心源》谓“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强调了调理脾胃中气的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重视脾胃,调理气机升降为治疗眩晕的根本大法。运用脾胃思想治疗眩晕治疗强调疏肝健脾和胃,调理气机升降的治疗原则,善用温中健脾,益气祛湿,化痰,活血,疏肝,清热,和胃降逆,泻浊等治法。

2.1温中健脾益气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一切虚证眩晕皆可运用温中健脾益气法治疗,为治疗眩晕虚证的基本方法,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肝血虚者,佐以当归、白芍等养肝血之品;肾精亏虚者,佐以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等补肾精之品。

2.2祛湿化痰活血 脾胃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瘀等病理物质,这些致病因素随肝气上扰清窍所致的眩晕,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运用祛湿化痰活血之法,方药常用温胆汤加减。

2.3疏肝清热祛风 主要用于胃火,肝风,肝火上扰所致眩晕,治疗以天麻钩藤饮加减。

2.4和胃降逆泻浊 胃气不和,纳谷不香,浊气不得下,清气不得生则发为眩晕,和胃降逆泻浊意在调理气机升降,使“清阳”不受扰而眩晕止,方药常选用旋复代赭汤加减。

2.5调理气机升降 《灵枢·五乱篇》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清阳不升或浊阴不降之眩晕,调理枢机,使清浊不相干则眩晕可除,也是治疗眩晕的机巧所在,用药需随症化裁。

3. 医案

张某,男,62岁,因反复头晕1年,再发加重伴心悸1天。诉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无耳鸣耳聋,曾多处治疗未效,之后常反复发作,1天前头晕再次发作,自觉较前加重。刻下症:头晕,头胀痛,偶有耳鸣,心悸、失眠,倦怠乏力,大便烂。舌质暗,舌苔白微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眩晕(脾虚痰浊内阻,肝郁化热上扰)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

治法:健脾化痰,疏肝清热。

方药:以六君子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法半夏l0g,陈皮l0g,茯苓l5g,白术10g,党参10g,天麻10g,钩藤10g,栀子10g,节菖蒲10g,远志10g,葛根15g,牛膝15g,夜交藤20g,甘草5g。5剂,水煎服,日1剂。

2010年3月20复诊:诉服药后头晕、头胀痛较前减轻,睡眠改善,大便较前成型,仍觉心悸。查舌质仍暗红,原方加丹参15g,继服10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嘱守方续服以巩固疗效,病人继服5剂后,诸症均消。